「愛中同行──如何關顧感染愛滋病群體」
公開及教牧講座
活動花絮



由香港性文化學會、真証傳播及新造的人協會合辦,在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舉行的「愛中同行──如何關顧感染愛滋病群體」公開及教牧講座剛於5月29及30日完滿結束。由吳英俊先生主講,以親身經歷鼓勵教會接納和關顧愛滋病感染者。

獨特的成長經歷

吳英俊先本身為台灣原住民,7歲時由山上搬到城市求學,在漢人的世界,文化語言等都不同,產生很多衝突。從少感受到種族的不公平,敏感受歧視的感覺。

青年期探索與尋找自我

初次發現自己喜歡男生,是於初中約13至16歲的時期。當時他喜歡上巴士上的男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打籃球時,男生一般會赤裸上身,他卻感到害羞。吳英俊憶述︰「若當時,能夠有傾訴對象讓我表達心中的感受就好」。他認為,應讓年青人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和掙扎,而不是流於怪責。

為心中的疑惑,他開始探索與尋找自我。在八十年代,「同性戀」的觀念還沒普及,他受電影《孽子》影響,往台北新公園(現在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尋找與自己一樣有同性吸引的人。那是身體和情感的探索,也發生不少身體的越界行為。吳英俊感嘆︰「若當時有人與我傾訴,我或許有另一出路。」

探索情慾 反成遺憾

因為苦無傾訴對象,他就繼續探索。十六歲,吳英俊在新公園遇到一位法國人,就與他在酒店發生了危險的性行為。這第一次的同性性行為,就令他感染了HIV。

由於當時關於愛滋病的研究有限,醫生說英俊只能活兩年。吳英俊的生命進入黑暗狀態,疾病、死亡、自我形象低落、生命的無力感等陰霾籠罩著他,沒有任何單位可求助。

家人的接納和愛

半年後,感染HIV的吳英俊患上抑鬱症,體重下降,身體消瘦,令父母擔心了。他含淚帶父母與主診醫生會面,由醫生告知父母此壞消息。

儘管家人當時有說不出來的痛和無奈,他們從來沒有責備英俊,反而擁抱他,越發愛他,成為他最大的支柱。可是,因為原住民明白甚麼是歧視和社會壓力,因此家人對外只宣稱兒子患了肝癌。

真正的接納是擁抱生命

「當時我知道雖然有神,但那不是我的神,因為沒經歷過。那只是宗教的神。」吳英俊回憶道。當時抑鬱的英俊思考「生命的意義是甚麼?」、「苦難是甚麼?」、「愛是甚麼?」、「除了父母,還有誰愛我?」,他無法找人傾訴。

此時,他遇到一群基督徒,那是一所獨立教會,專向窮人、離婚、受苦的人等傳福音。英俊在這教會中,感受到無比的接納,這群基督徒所傳的,是「經歷的耶穌」,而不是「宗教的耶穌」。

接納是身體力行,這群基督徒做到了。例如,他們與英俊同?食飯,卻毋須公筷。他們當英俊是一般平常人,一起打球、一起睡覺,不怕身體接觸。英俊在此「經歷」到耶穌。

英俊提醒教會,愛滋感染者需要人的溫暖和擁抱。他比喻說,教會接納他們,就像《聖經》所教導接納麻瘋病人般。擁抱是指對愛滋感染者或同性戀者「整個生命的擁抱」。

第一次遇見神

第一次「遇見神」的經歷,那不單是聖靈充滿,更是與神發生關係。他被耶穌觸摸──難以言喻的愛的觸摸。他向耶穌說「我撐不下去了!」。耶穌回應︰「孩子,我愛你。」英俊的心被理解,他生命的每個階段,他所受的苦,耶穌都明白。於是,英俊開始讀神學,他決定要認識耶穌和愛祂。經過好幾年的醫治、釋放,英俊漸漸走出悲傷。不單因為耶穌,也因為弟兄姊妹的愛──令感染者對教會有歸屬感。

在傳媒中為愛滋感染者發聲

在耶穌的愛中復原後,英俊開始了一連串愛滋病感染者的自覺運動,呼籲社會給予友善和平等的對待。他成為台灣第一位以感染者身份,在傳媒向社會說話的人。他的心願是要把福音傳給感染者,而媒體的友善推動了愛滋的民間機構成立,為台灣成立民間團體的重要核心人物,也為第一代愛滋維權人士。

離開教會

雖然耶穌觸摸英俊,但只是處理了他因感染愛滋病而受的傷,當時並沒有處理他「同性吸引」的問題。而且,當時教會對同性戀的看法偏向定罪論。英俊感觸說︰「滋潤我最深的是教會,傷害我最深的也是教會。」

吳英俊也與多位同志朋友成立台灣同志社──要證明愛滋病並不等於同性戀,宣導防治、同儕教育以及陪伴的工作。1995年,英俊在友人的幫助下,出版了《韓森的愛滋歲月》一書,獲選為國家優良書籍。這書影響了華人愛滋社群,許多人以他為榜樣。

之後,吳英俊與同儕創立「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這機構每年都做台灣愛滋人權報告及維權業務,爭取政府修法保障愛滋感染者的基本人權,加入反歧視條款等。

第二次遇見神

英俊形容再次遇見神的經歷,是神「造訪」他的病房。當時他正在聽音樂,突然他感覺神臨到了,他遇見耶穌。接著,他走到公園,當時神把天堂敞開讓他看,萬物都在呼歡。英俊憶述那是親密的交流,完全沒痛苦,只有平安。當時,英俊就對耶穌說︰「我要把生命交給你,服侍你。」

反思同性關係 重返教會

當時,與英俊一起八年的同性情侶有外遇,外遇的對象竟然是英俊的朋友。英俊很震撼,感到雙重背叛。英俊在傷痛中尋問,為何無法長相廝守?為何會偷情?愛、忠誠、委身是什麼呢?

英俊第二次回到教會。這次,上帝為他預備很好的教會。當時,英俊是以同性戀者及愛滋感染者的身份返教會,而教會卻接納他。當時教會的牧師說︰「我們都有軟弱,我們是人,也是罪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英俊在此欣賞到教會的美善,後來更成為同工。

甦醒成為上帝的兒女

上帝的聖潔和真理潔淨了英俊。他的身體與男友靠近,但心已離開,因為他「要與耶穌在一起」。他認識了「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認識到自己成為同性戀的一些原因。

他在神的愛中被醫治與恢復,慢慢他開始發現自己對人,尤其是男人的看法不同了。他不再以情慾的眼光看他們,情感變得不再依附男人,甚至詫異為何當初會喜歡男人!異性戀情感「甦醒」──英俊不喜歡用「改變」一詞,因為是內在先存的情感醒來了。他發現同性戀並不是天生,拒絕試探的能力也提升了。英俊生命的中心不再是性傾向認同,而是「上帝兒女」。

教會怎樣面對同性戀者

英俊鼓勵教牧和弟兄姊妹,要接納和擁抱同性戀者或愛滋病感染者。在香港,有很多感染者有靈性上的需要。他呼籲教會建立友善的空間,擁抱感染者的生命。不要拒絕,不要批判,並為他們獻上最深的禱告。

感染者不敢在教會現身的主因,包括歧視與不友善的眼光、對愛滋病無知、對同性戀的偏見、社會歧視,以及基督徒「高高在上」的態度。英俊強調,其實我們都是罪人,需要上帝的介入。接待愛滋病人,就是接待神的兒女。

英俊相信,教會傳道要為對同性戀/愛滋感染教友的傷害,為驕傲自高的態度向神認罪。他引述一個真實例子︰曾經有位弟兄把感染愛滋一事告訴牧者,牧者竟然要他以後只返崇拜,不用出席團契;又改變團契一貫「飲茶」的傳統,改到快餐店。這些行為對該弟兄造成很大的傷害,以致他日後因著內心的憤怒,成為激進的同運人士。英俊再三強調,若當時那位弟兄能遇到接納、關心他的好牧者,他也許不會走上這條路。

教會要敏感社會議題的脈搏,不要流於理論,要付諸行動,以社會公民身份表達看法,並謙卑地學習愛滋與同性戀課題。

英俊總結道︰「若你們有感染者朋友,緊記擁抱他。若不能擁抱,就握握手。」

程翠雲女士回應

程翠雲女士 (青少年愛滋教育協會創辦人及總幹事) 回應吳英俊的分享。她認同,對愛滋病人來說,能與他們擁抱和握手已很好。

她分享在前線愛滋關顧工作時遇到的歧視和污名經歷,例如有義工在宣傳公開活動時在街上被戲弄,有牧者因認為她的工作而拒絕讓她擔任婚禮訓勉人等。

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對性的看法很「自高」,令感染者不敢靠近。所以,我們當發放「訊號」,讓掙扎者有安全感,讓他們可以安心說出來,至少能關心和陪伴他們走一段路。

愛滋病與人人都息息相關,人人都有情慾掙扎。程女士鼓勵教會先認識愛滋與教會年青人有何關係,也鼓勵成年人,尤其夫婦,多認識性和愛滋。「教養孩童走當行的路」是教會的責任,這一代的年青人所面對的試探和艱難比從前大得多,宜多關顧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