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發生性行為容易帶來心靈創傷

洪子雲

第 2098 期 (2004 年 11 月 7 日) ◎ 真情真性

九月十日的經濟日報港聞版談到「5%中學生嘗禁果,身心健康差」,當中說到:「學者坦言,青少年行為上接受婚前性行為,是大勢所趨,惟在思想上未能適應,甚至沒有避孕措施。另黃志威醫生又說:「雖然青少年性行為上早熟,思想上卻不進步,即使發生性行為也不用安全套,事後亦不去求診,結果香港的墮胎率在發展國家中位居前列。」像是說發生性行為的少年人自殺率偏高,是因為思想上「不進步」沒有使用避孕方法。但性關係其實是涉及人類深入的情人關係,而非單單避孕就可解決所有問題。除了部分少女因墮胎所帶來的內疚以致自殺外,很多少年人(尤其是少女)因失身後被男友拋棄,或男友要求墮胎,因心靈上承受不了如此打擊,以自殺作控訴,又或感到失去了希望,圖一死了之。

另外報道中「社工呼籲」一欄說到:「社福界宜建立安全的氣氛,讓少年人放心談性。」這點筆者非常贊成;但之後關懷愛滋副行政總監黃慧筠說:「由於社會存在『青少年不應有性行為』的認知,造成少年人不敢向外人訴說性史,以至對性的看法也卻之於口。」這是甚麼道理呢?難道中學生發生婚前性行為,結果身心受傷,是因為社會存在「青少年不應有性行為」的認知?

「社工願意與少年人開放談性」與「青少年不應有性行為」根本是兩回事;筆者常到不同學校團體與少年人開放地談論性議題,但本人也提醒少年人應當對性存謹慎的態度,婚前性行為將會帶來種種後果需要面對。關懷愛滋的社工所說的根本是魚目混珠,將兩個本來沒有必然關係的觀念硬說一起,以推動性解放的思想。就算是美國,少年人對性如此開放的地方,近年亦有研究顯示發生性行為的少女自殺率比一般人高三倍,很多少女中學時已未婚懷孕。事實上正是由於香港少年人的性觀念比較保守,婚前性行為的比率才會於5%以下,若好像一些西方國家般,婚前性行為去到50%,社會的自殺及未婚懷孕問題一定更加嚴重。

青少年對性充滿好奇,而他們的興趣不單是如何避孕,他們更想認識到如何建立美滿、幸福的情感關係,故性教育工作者應更多從情感關係著手,更多討論性與人際情感之間的關係及責任,甚至引導他們逐步邁向人格的成熟,以致日後有助建立美滿的婚姻關係,這才是性教育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