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英國父母需知:子女將接受怎樣的性教育?

如果你是基督徒父母,正打算或已移居英國,又擔心下一代受英國前衛的性文化影響。或你不是基督徒父母,但同樣擔心下一代可能受英國性文化影響。你就要閱讀這文。我們希望幫你了解英國的性文化情況,特別是全新的性教育法律及父母有何具體權益。以下會探討:一)性教育法有何要求;二)教甚麼?(法定指引);三)可能影響學校的六種意識形態;四)父母可以要求子女「退出」某些課堂嗎?五)課堂會包含基督教觀點嗎?六)課堂會包含LGBT(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議題嗎?七)家校互動15個小貼士。在總結部份,我會簡評對這法律的隱憂,父母宜及早為子女進行在家性教育。

 

先簡單認識英國有關性別及性傾向的法律:

 

以下法律都是香港沒有的。首先,英國有同性婚姻(制訂日期:英格蘭及威爾斯,2014年3月;蘇格蘭,2014年12月;北愛爾蘭,2020年1月)及民事結合的法律制度。其次,性別承認法在2005年生效,容許經醫生診斷後患有性別焦躁的人士可以更改法律性別,而毋須進行性別重置手術(俗稱變性手術)。第三,「平等法」(或稱反歧視法)保障多個組別人士在不同場境下(如教育)免受歧視,包括打算進行、正進行或已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俗稱變性人)、不同性傾向人士、持有不同宗教或信念的人士等。第四,2020年9月,英格蘭有全新的性教育法,以下我會詳細講解。民間倡議團體方面,有老牌同志團體Stonewall(跟公營機構有大量合作)及維護基督教性價值的Christian Concern及Christian Institute。

 

性教育法有何要求

全新的性教育法在2020年9月實施,但因為新冠肺炎,教育部說學校可以延後至2021年9月才教授有關課堂。這法例適用於所有英格蘭的中小學校,包括政府資助及需要交學費的學校。Christian Concern認為性教育改革有好的地方,但也提供機會給倡議團體在學校推動與基督教教導相反的爭議性議程,不少父母認為這會傷害子女及社會整體。然而,法例同時提供機會給父母可以跟學校合作和交涉,這有助父母保護子女。本文下半部我會指出父母可以如何具體執行及擁有讓子女退出某些課堂的權利(俗稱Opt out)。

 

年幼子女的父母希望子女認識真理及避免可能扭曲他們世界觀的教導。青少年及年長子女的父母希望子女知道基督教觀點是被承認和尊重,同時令他們有能力批判思考當代英國社會的其他觀點(可參我們「性文化資料庫」的其他文章)。英國和國際人權公約及聖經都認可父母是子女的重要教育者。即使父母不能推翻學校所教,但仍有重要的話語權。

 

新法例要求:

小學必須教授「關係教育」(Relationship Education),也可以選擇教授「性教育」(Sex Education)

 

中學必須教授「關係及性教育」(Relationship and Sex Education, 下稱RSE)

 

所有政府資助的中小學需要教授「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相似要求已經在需要付學費的學校實施。(例如教授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及月經)

 

以上三個全新科目(關係教育、RSE、健康教育)都不屬於國家課程(National Curriculum),即沒有詳細的教學內容。因此學校有自由選擇「如何教」,以配合他們學生的家庭及父母的關注。只有法定指引(Statutory guidance)要求學校保證其政策能「符合同學及父母的需要,及反映他們服務的社區。」

 

值得注意,小學的關係教育及中學的RSE都要求學生學習「婚姻及民事結合的本質,及其為家庭生活和養育孩子帶來的重要。」(the nature of marriage and civil partnership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family life and the bringing up of children)即使小學選擇教性教育,學校也必須鼓勵學生「對道德考慮及家庭生活的價值有平等關注」(due regard to mor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 value of family life)。換言之,基督教對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也需要被學校「平等地」考慮在內,這是法例規定的。

 

曾有一位基督徒母親告訴我,她的女兒在英國讀中學,但因為曾在課堂及朋友聊天時表達對同性戀的想法後,被所有同學排斥及被斥責為「恐同」(homophobe)。這位母親一方面安慰女兒的內心,也主動聯絡學校指出女兒被欺凌的情況,友善而堅定指出主張「多元包容」的學校需要為一個對同性戀持不同看法而被欺凌的學生作出恰當處理。最後學校認真處理事件,以「多元包容」的原因教訓所有學生,有份帶頭排斥女兒及斥責她為恐同的同學甚至真誠向女兒道歉。這位母親的處理十分好。只要冷靜向學校提出理據,學校也可能用相同理據處理事件。此外,我們除了自小教導子女基督教價值觀,也要教導他們如何向他人平和、友善及有智慧地表達(特別在西方社會)。若子女在上課時因表達信仰看法而被欺凌時,我們也可根據以上「平等關注」的法規,有理有據地要求學校處理。

 

教甚麼?(法定指引,Statutory guidance

學校有責任跟隨法定指引教授以上科目,時段為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每三年一次更新。除非有好理由,學校不能不跟隨。

 

小學的「關係教育」「重點應該教授正面關係的基本組成部份和特徵,特別指到友誼、家庭關係及與其他小朋友和大人的關係」因此,內容不會有性關係(除非談到家庭時會包括在內)。只會在中學的RSE才會提及「成功婚姻或其他種類的委身關係、避孕、發展親密關係」及合意性關係。Christian Concern擔心有小學會借「關係教育」之名教性教育的內容,違反法定指引,因此提醒父母留意學校內容,緊記「關係教育不是性教育」,否則學校是違反了國會給予父母的法律權利。

 

根據指引,小學的「關係教育」有五大範疇。第一個是「關心我的人和家庭」(Families and people who care for me),當中提及「婚姻代表兩個人向對方正式及法律認可的承諾,及期望是一生的。」(that marriage represents a formal and legally recognised commitment of two people to each other which is intended to be lifelong)。用上「兩個人」(two people)而非「一男一女」(one man and one woman),即是反映英國的同性婚姻現況。

 

第二是「關愛的友誼」(Caring friendships)。當中提及友誼的特徵包括「互相尊重、坦誠、值得信任、忠誠、慈愛、慷慨、信任......」(mutual respect, truthfulness, trustworthiness, loyalty, kindness, generosity, trust...)。第三是「尊重的關係」(Respectful relationships),第一項就指出:「尊重他人的重要,即使當他們......有不同......的信念。」(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others, even when they...have different...beliefs)換言之,不同宗教及性價值的同學也應被其他同學尊重及友善對待。父母在有需要時也可引用以上指引。其餘還有「線上關係」(Online relationships)及「保護自己」(Being Safe)。想詳細了解可參閱官方網頁

 

中學的RSE除了包括小學的關係教育,也會包括健康關係(包括友誼、同事、婚姻及其他委身關係)、避孕方法、發展親密關係及抵抗性邀請的壓力等。也會提及英國平等法的法律責任、尊重不同宗教、性傾向等人士、色情害處、觀看兒童色情是犯法等。詳情可參閱官方網頁

 

可能影響學校的六種意識形態

在這裡重申,以上提及的「法定指引」有點像「主題式」的概括陳述,而沒有規定學校「如何教」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希望為學校提供自主及彈性符合學生家庭的需要。而英國一些倡議團體(如Stonewall)則十分積極向學校提供性教育建議,以推進自己倡議的議程。有些學校可能會推動以下的意識形態,父母宜加以認識,學懂回應。

 

一,「我們這裡不談宗教」-世俗主義(Secularism)

當父母或學生表達基督教觀點時,有些老師可能指出:「你們的宗教信仰不能左右我們學校的政策,因為在學校處境,我們不考慮宗教觀點」。這正是世俗主義的想法,它主張公共空間(如學校)不應談論上帝及宗教的觀點,而應該抱持「中立」(neutral)的立場。然而,世俗主義並不中立,而是其中一種觀點,而法定指引已要求學校需要對宗教信念持平等對待(due regard)。世俗主義也不是完全跟基督教對立,他們也可以認同需要保護兒童免受不良資訊影響及同意婚姻及忠誠的好處。

 

二,「活出真我,而非聽從道德」-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

這看法拒絕主張有客觀道德的基督教,令人拒絕權威和對表達對錯時感到恐懼。教導道德課題時,老師可能持有這看法,但會淡化兒童對規限界定的需要,而提倡自律會成為令人窒息和約束的觀念。沒有外在規限,內心感覺成為生活指標,活出真我比其他道德考慮更重要。曾有學校使用新的性教育科目提倡這些觀點。一個小學生指出在關係及性教育學到:「做你自己,如果有人評論你,不要聽他們說,做你想做的。」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做你想做」是步向自私和受傷的第一步。基督徒也知道慾望經常出錯,跟從上帝及愛人如己比「做你想做」更重要。

 

三,「你打壓我!」-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

身份政治把社會中的人分為「特權」及「被壓迫」兩個身份群組。前者包括白人異性戀基督徒男人,後者包括黑人跨性別女人。這想法認為「特權」群組為社會製造一些規範,導致其他人受壓迫。因此,持有這種「正確思想」的人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消除這些規範,包括基督教的性道德、家庭等。但身份政治也取消了理性討論,當你被定義為「特權」群組,即使你的觀點有多合理和真確,也會被視為繼續鞏固自身權力去壓迫他人的行動,然後被標籤為固執狂(Bigotry)。而今天,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被視為「被壓迫」群組。但身份政治把人過份簡化二分,也把所有社會問題簡單歸咎為被特權壓迫,而解決方法不是調和不同,而是放大不同,製造對立。詳細分析可參本會文章

 

四,「性是美好」-「積極/正面性教育」('Sex positive' Sex Education

基督徒認為婚姻關係內的性是上帝美好創造的一部份。相反,「積極/正面性」(Sex positivity)認為任何性行為都必須被肯定和慶祝,唯一條件是自願和有安全措施,降低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因此,任何性界線和道德都要被拋棄。若學校抱持這想法,就很可能會向學生展現一系列的性行為菜單,例如多個性伴侶,視所有性行為在道德上等同。這想法也認為只要年青人能分辨色情資訊中的行為是虛構或真實,觀看色情就變得健康、正常和美好,而不會考慮其他問題,包括對人的貶低和降格、容易成癮、降低對現時或日後伴侶的吸引力、影響日後性生活質素、降低對性罪行受害者的同情等。

 

     來源:The Mix 網頁-建議給中學老師參考

 

 

來源:Respect Yourself網頁的性字典(Sextionary),Warwickshire County Council,現已移除,部份字眼被Christian Concern遮蔽

 

在政府官方網頁提供的教學資源中,有一個網頁Sexwise,其中一個類別「性福祉」(Sexual Wellbeing)中有「性歡愉」(Sexual pleasure)類別,當中提及自慰、性高潮及性興奮。教學資源也有提供天主教的資源,供學校選擇。

 

 

 

五,「性別是多元」-跨性別意識形態(Transgender ideology

這場運動不是理解人的性別為男或女的生理事實,而視性別為一些你感覺或決定的事情。因此一個生理上是男性的人,可能其實是女性,甚至連形容他是「跨性別女人」都不可以。他們的口號是「跨性別女人就是女人」(Transgender woman is woman)。甚至進一步發展到「非男非女」(non-binary)的觀念,一個人可以感覺自己既不是男,也不是女。或者感覺自己是不同程度的男和女。因此,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性傾向也可以各自存在於「光譜」上。但這想法違反科學、影響女性隱私和安全、使兒童性別混亂等。詳細分析參本會文章

 

有些學校使用薑餅人的圖解釋多元性別

 

同志團體Mermaids使用的使用的多元性別光譜

 

 

 

六,「反父權,性別平等」--女性主義(Feminism

女性主義有幾種。

 

第二波(或基進女性主義)在1960年代出現,認為女性不單被不公法律壓迫,也被男人制定的社會規範(父權)壓迫。他們通常支持墮胎及女同性戀權利。但同意基督教的某些想法,包括尊重女性,不把女性視為性玩物,因此反對色情及娼妓。他們也擔心正常化不同性行為的性教育,會降低女性尊嚴。他們也認為生理男性不能單憑自我聲稱就可以成為女性,等同由男性定義何謂女性。他們認為跨性別意識形態會傷害保障女性的法律和文化,如性別歧視、只准女性進入的更衣室、廁所及女性運動。

 

第三波(或自由女性主義)在1990年代出現,強調女性有權在性上面表達自己,不受批評,包括出演色情女主角。他們不反對色情、娼妓及跨性別意識形態。他們講的性別平等,是指性別認同而非生理性別。

 

受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想影響的RES教材例子

 

 

在政府官方網頁提供的教學資源中,有一個網頁Sexwise,提及16歲以下可以不用告知父母進行墮胎手術。其中一句是「及早合法墮胎比懷孕更安全及簡單」(Legal abortion is safer and easier the earlier it’s done in pregnancy.)即使北愛爾蘭的墮胎法較嚴格,但網頁提供方法幫助少女到英格蘭進行墮胎手術,若有經濟困難也會有資助。視墮胎為十分正面的選擇,而淡化墮胎後對女性的身心傷害。當然,學校不一定使用這個資源,政府官方網頁也提供天主教的材料。因此父母需要留意學校如何教。

 

 

 

 

 

 

 

父母可以要求子女「退出」某些課堂嗎?

 

當牽涉性教育元素時,可以。但父母事宜先了解課堂方向及積極向學校提出意見。最後才考慮是否選擇「退出」課堂。雖然「退出」能保護子女,但保護不到其他學生,他們可能會在小息時把上課聽到的內容告訴子女,讓子女接收二手資訊。

 

值得一提,法例明確要求小學年紀的同學可以按父母要求退出部份或所有性教育的課堂。這是父母必須要事先知道的。但「退出」選項只適用於性教育,而非健康教育、關係教育或國家課程的生物學。至於中學,則有相似的安排,請參下圖。退出性教育的安排顯示性教育在父母群體有不同看法。這是防止學校教導破壞父母觀點的方法。但父母也要提防學校把性教育內容在其他不能退出的科目中任教。

「退出」的權利(總結)

年齡

關係教育或RSE中的關係教育

(友誼、家庭、安全)

性教育或RSE中的性教育

(親密與性關係、性健康)

健康教育

政府資助學校

(包括網絡安全、青春期、經期)

國家課程生物學

(小學:動植物繁殖下一代的過程;中學:人類繁殖過程、生殖結構、經期)

5-11

沒有

沒有

沒有

11-14

沒有

有(除非特殊情況)

沒有

沒有

15

沒有

有(但若學童不想,則可以上一個學期,總共有三個學期)

沒有

沒有

所有

清楚要求所有教學必需適合學童年齡及宗教背景

重點應放在經驗認證的科學

教學必需客觀、有批判性及多元

 

課堂會包含基督教觀點嗎?

 

法例列明學校教授有關學科時,需要考慮同學的年齡和宗教背景。父母諮詢是十分重要,讓學校明白你們的宗教背景。法定指引強調學校要跟當地的信仰群體保持正面關係,有助教授有關科目。這也是一個好機會,讓教會領袖跟學校建立好關係,幫助學校明白信仰觀點,協助學校滿足他們的法律責任。

 

根據指引,沒有信仰的學校可以向學生教授有關基督教角度及在爭議議題上進行平衡的辯論(balanced dabate)

 

此外,若學校有已登記的宗教背景,他們必需提供根據其宗教信念的教育。例如英格蘭教會的學校,需要跟隨其信仰立場,即三十九條信綱。英格蘭教會認為性只應發生在一男一女婚姻內。學校也可討論其他觀點,但至少學校按其宗教基礎解釋其觀點,及指出這個信念是值得考慮。

 

 

 

課堂會包含LGBT(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議題嗎?

 

教育部已確認,小學沒有特別要求需要教授LGBT議題,即使他們「鼓勵」小學教授。中學會教授LGBT議題,但會在整個RSE的綜合框架下,也要適應學童年齡。有關LGBT的「事實」資訊,如同性婚姻的法律、同性戀關係及同性撫養的存在,父母較難反對。然而根據指引,這些題目只應在合符學童年齡下教導,表達方法也應該敏銳於學生的宗教背景。同樣,學校談及這課題時,也需要承認有其他觀點存在,學校需要知道不是所有父母都同意同性婚姻及跨性別主義。在合適的處境下(例如回答問題),老師有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表達時也要敏銳學生的宗教背景,不應用自己的身份提倡某一觀點。

 

 

父母參與

根據法律要求,每當學校制定相關政策及檢討時,需要諮詢父母。學校的性教育政策通常會張貼在學校網頁。而當家長查詢時,學校必需提供。由2020年9月起,學校需要把政策方便公眾查閱,向任何有興趣閱讀的人士(包括有意把子女入讀該校的家長)提供。

 

根據指引,諮詢不應太簡單(如問卷),因為目的是「保證政策能符合同學和家長需要,也反映他們服務的社群。」意味著學校應積極回應家長的關注。教育部明確指出,他們期望小學能先小心考慮家長的觀點,才為關係教育的政策作出合理決定。因此諮詢家長能令學校的教育更適合同學的宗教背景,這是學校需要符合的法律責任。科目內容的「清晰資訊」(clear information)必需向家長提供,學校應「提供他們計劃使用的資源例子」。教育部也建議小學在關係教育政策上「定期」跟家長保持互動。

 

當教授有關科目時,小學及中學「應該保證父母知道會教甚麼及何時教」,及「給予機會(家長)明白關係教育及RSE的目的和內容」,容許父母「有機會理解及詢問學校的教法」。若小學決定教性教育,學校應在教導前諮詢家長子女將會接受甚麼內容。

 

家校互動15個小貼士

(參考Christian Concern指引)

 

  1. 不要假設學校對基督教觀點抱持敵對態度。所有學校都應該(而多數學校都會)歡迎家長具建設性的意見,及細心考慮。
  2. 父母有權要求學校向你提供教導你子女的教材及課程內容。若學校堅持拒絕給你看,你可以寫信給學校,列明你想要的複印本及解釋你的要求是根據「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3. 若你沒有時間出席諮詢會,不要假設你沒有發言權。你可以要求學校用其他方法與你互動,一定要主動。
  4. 若你想表達對LGBT議題教育的關注,不要假設老師對基督教價值的認識。他們可能只聽過一些批評基督教性價值的失實版本。你可以解釋你的擔心是關於身份、人的滿足和性道德的世俗觀點在學校被推崇。但你也希望子女尊重和愛護所有人,沒有例外。因為基督教觀點一方面有性道德的教導,同時認為人人都有神的形象,需要平等看待。當你這樣說,你也為老師提供他們可以使用的語言,方便他們把你的擔心傳遞給其他人知道。
  5. 不要假設老師已經完全看過法定指引或留意法律。出席諮詢會時,你可以帶一些重要文件的複印本,必要時向學校指出他們忽略的地方。
  6. 有時學校高層想推崇某些議程,忽略你的關注。但緊記你是父母,有責任保護你的子女。用有禮但堅定的語氣表達,不要因為無理或冒犯而讓學校有借口忽略你的關注。
  7. 雖然你被諮商不等於可以完全推翻老師教的內容,但學校需要守法和跟隨法定指引,除非有非常好的理由不跟隨。若你發現學校不跟從以上要求,一封正式的投訴信是有用的。學校必定有投訴政策或程序供你容易使用。多數會放在學校網頁。若你對投訴的回應仍不滿意,你可以投訴至教育部。Christian Institute可能可以協助一些合理投訴的父母。
  8. 有些老師或許拿政府政策作擋箭牌,迴避他們教授爭議性教育的責任。但事實是,政府只提供指引,具體的性教育決定是來自學校,這是學校的法律責任,而非政府。政府不能告訴學校具體教甚麼。你可以堅持學校需要認真負起這個責任及作出獨立判斷。
  9. 如果你有一對一會面及口頭上得出一些承諾,你可以事後發電郵感謝老師有這個會面,及總結大家的共識,白紙黑字記錄下來。
  10. 若學校引用某些基督教領袖的言論來反對你的看法,不要洩氣。學校的責任是提供適合你子女宗教背景的教育,而非整體上「基督教」的看法,而且說這看法的人由學校選擇性引用。
  11. 基督教關於關係的信念是合理和跟婚姻好處的證據一致。你可以指出基於證據的論點,說明學校教育也應該建基於證據。有關文章可參考本會「性文化資料庫」
  12. 即使是有宗教背景的學校,老師也可能教導與其宗派違背的東西,甚至否認其宗派的立場。你可以堅持,根據法定指引,宗教背景學校需要一致地根據其信念作出教育。至於宗派立場,你可到教育部的網頁內“Get Information about Schools”服務,輸入學校名稱或郵政編號,就能找到某學校有沒有宗派背景。建議你對子女入讀的學校的宗派背景及對性道德立場有一定了解。當被質疑時,你可以清楚表達沒有人可以重新定義宗派立場。
  13. 除了專注於你不想學校教導的東西,你也可以建議學校用更多時間教導正面及沒有爭議的內容(如網上安全)。好處是學校就不會花太多時數及太強調有問題的內容。這是不錯的方法。
  14. 詢問學校有否邀請外間機構到學校教導,或提供教材供學校使用。然後找找這些機構的背景。
  15. 聯合多些有共同關注的父母,或鼓勵其他父母關注。有需要時,各自用自己言語向學校表達關注。但不要製造敵對氣氛。學校可能會認為你們受某些團體在背後動員,然後忽略你們的投訴,視為非理性。為免你們的投訴被曲解,清楚表達你們基於事實和學校法律責任的關注,避免不必要的對抗態度,甚至表明不會在學校門口舉行示威集會。

 

總結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政策表面指出對同學宗教背景的考慮,但若父母不聞不問,學校就可以自由按其觀念教授。2021年初,BBC製作了自己的性教育材料,展示了RSE老師向9歲學童講論100種性別的過程,惹來爭議。在今天的英國,父母需要積極了解子女的學校會使用甚麼教材,例如會否使用以上BBC的素材當教材。

 

此外,政府指出必須照顧學童和家庭的宗教信念時,多番複述學校要留意平等法,不「歧視」不同性傾向人士(及持有宗教信念的人士)。然而兩者在現實上存在一定張力。正如我們一直指出,「歧視」一詞概念含糊,可以有多種詮釋。有人認為不讓學童一致地接受「進步」的性教育,包括將同性戀與異性戀對等的觀念,是鞏固性傾向歧視,或令校內的同性傾向的學生或家長是同性伴侶的學童感到受歧視。但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各自的組織,按其信仰去編製RSE教學。他們難以認可(endorse)同性性關係有等同男女婚姻的同等價值。基於信仰而持有這種觀點的家庭及學童,在學校表達這觀點時,很可能會被定性為觸犯平等法的「恐同、性別主義、厭女、性別定型……」。到時老師可以如何處理兩種訴求(不被歧視及宗教自由)的衝突呢?可能又會交給法官決定,引起爭議。

 

因此,早前已有人抨擊RSE。基督教學校的校牧職員(Kristie Higgs)私下批評RSE,但最後遭到學校解僱。職員其後控告學校基於宗教而作出歧視,遭法官駁回。我建議父母不宜過份倚賴學校向子女傳授性教育,要積極考慮進行在家性教育,展開的時機在青春期以前更佳。當然,在退出中學RSE或小學性教育的決定前,需要按現實需要與學校保持溝通。

 

 

延伸閱讀:

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RSE) and health education指引

《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RSE)- A guide for Christian parents in England》

《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 (RSE)- A guide for Christian parents in England-Supp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