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通訊•第十三期
二零零六年七月

I. 家家風風雨雨,個個慘慘戚戚
   ──讀胡露茜〈基督化家庭的再思〉有感

王礽福(香港性文化學會副主席)

  小時候常希望父母離婚,如今長大了,對父母的認識多了,才明瞭那決不是轉危為安的法門,卻很可能是從「壞」落入「更壞」的途徑,將他們,以及將親人,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毋須諱言,有些情況下,離婚的確比不離婚好(林前七15太太因信耶穌而遭未信丈夫遺棄時,聖經甚至說「不必拘束」)。不過,我們也不要誇大離婚的好處。過去人們以為成人在離婚後一兩年便會康復,但有追蹤調查發現,有些人在十五年後仍很受影響;另一個研究則發現,離婚與身體和精神疾病有很大相關性。又有研究指出,離婚雖然令25%至33%的子女更好,但換言之,離婚使67%至75%的子女更差,當中包括患上憂鬱症、學業不成功、因缺乏安全感而難以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等問題。除非我們漠視這些實證的研究,否則就應視離婚為不得已的惡。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家庭是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獲得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最佳地方;如果連經營個人家庭都不肯努力(能否成功是另一回事),就奢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無疑是癡人說夢,何況前者往往是後者的基礎,多少社會問題實源於家庭問題。

  聖經中無論談家庭或是教會,都有理想與現實這兩個層面,福音派的傳統承認理想與現實之間有差距、有張力。有些教會在處理這些張力時不夠彈性,那是事實,值得檢討;不過若說教會只僵化地以一些表面形式如「家庭內成員都成為受洗基督徒」、「一夫一妻及子女組成的『完整』家庭」是「基督化家庭」的價值,因而「譴責、遺憾」某些另類家庭,則是扭曲教會的立場。單是從一般教會刊物的見證中,已可看出教會如何表揚和以實際行動關心一些單身者、喪偶家庭和單親家庭。我們知道耶穌也是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早期教會更收容了一批寡婦,當中應該包括一些因信主而被丈夫遺棄的婦人,再加上保羅對單身(視之為比結婚更好的選擇)和再婚的教導等,都讓我們知道教會沒有低貶某些「另類家庭」。當然,一個基督化的家庭應該以基督為中心,遵從聖經的教導,所以若連同居、因搞婚外情而離婚再婚的家庭都納入基督化家庭之中,則已完全掏空基督化家庭的內涵,家不成家了。至於批評教會假設「完整家庭」背後必然是「和諧和公義」,忽略完整家庭也有家庭暴力的說法,則是在攻擊自己空想出來的稻草人,只能證明有些人已完全脫離教會的現況。

  如果我們將家庭類比為身體,完整家庭就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人。四肢健全的人當然比傷殘人士較有優勢,卻不見得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必要以至充分條件。傷殘人士一樣可以在限制中活出理想,有些人甚至是因傷殘而激發起他們比健全人士更強的鬥志。但我們卻不能因而說殘障與健全沒有分別,否則我們就毋須為車禍中截肢的人而難過,也不必為那些無驚無險逃出生天的人而慶祝。不作區分,我們反而漠視了殘障者實際的困難。

  當教會強調家庭的完整性,其實是勸勉我們珍惜健全的身體,不要作出任何自殘身體的行為來。而對那些因意外而殘障的人,教會的傳統從來就是「越發給他加上體面」,有時甚至「偏袒」得叫其他人「妒忌」。當然,有時教會因著種種限制,做得不足夠或不夠好,那也是可以批評的。至於「按不同家庭的狀況和需要,作出適當的回應和關懷」,那自然是責任旁貸,不過,若這樣做只是希望藉此推廣多元家庭論,否定聖經對家庭的教導,信徒就要小心防備。多元家庭論表面寬容包容,實際叫人絕望,因為當我們不強調理想時,所有力爭上游都會變得失去意義(努力過而失敗,仍然雖敗猶榮);當一夫一妻跟多夫多妻沒有區別時,那麼苦苦守候小龍女十六年的楊過,到底比名為情聖、實為大滾友的占士邦有何優勝之處?與其練就「黯然銷魂掌」,何不隨俗的大耍「夜夜銷魂掌」?

  閱讀聖經,必須區分敘事與說理的經文。當我們留意聖經故事的上文下理,不難看出敘事者對一夫多妻的負面評價︰無論是創世記祖先因多妻而家無寧日的故事,抑或君王多妻仍貪戀別人妻子或老年隨從妃嬪們拜偶像的悲劇,這正正指出這些一夫一妻以外的家庭制度的問題!故此,在亡國時期,猶太人已普遍共識,一夫一妻是上主設立婚姻的心意(參瑪二13-16先知瑪拉基宣告上帝對富有猶太人休棄幼年所娶的妻的評價)。難怪到了新約,耶穌一錘定音,指出上主對婚姻的心意︰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可十5-9)。

  聖經將基督與教會的關係比作夫婦關係(弗五31-33),若說上主會同時悅納同居、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多夫多妻制,則這樣的聖經反省大概並不是以聖經為基礎,而是要根據一些比耶穌更新的「啟示」了。此外,婚姻的目的,不是永遠只是理想,望而莫及,耶穌告訴我們「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太二十二30),換言之,聖經中有關婚姻的教導,全都是現世的,毋須等到新天新地時才能完全實現──否則我們也無法領略教會為基督新婦的意涵。所以,人世間的美滿婚姻與家庭,雖然困難,卻是可能,它甚至讓我們預嚐了天國的滋味。我們自己的家庭不一定美滿,甚至叫人唏噓,但當我們能成人之美,並且存著欣羨而不嫉妒的心,我們也在分嚐著一個著眼於現世中見證基督的盼望神學。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但家庭如傘,遮風擋雨。



回目錄
<<上一頁 下一頁>>